中安国信:互联网+建筑劳务


互联网原本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,以信息技术的形态长期存在和迅猛发展,但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快速进入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,互联网产业已经深度融合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,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互联网+行业”。

在我国,建筑业的信息化深度和广度相对其他行业起步较晚,数字化和智能化尚处在前期发展阶段,特别是一些中小建筑企业,各项管理和生产活动还是比较粗放。近些年,随着BIM的国产化和建筑业ERP的逐步实施,建筑业态的信息化和数字化水平获得了快速发展,互联网+建筑的应用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。

不过,尽管互联网+在建筑行业的应用逐步普及和深入,但主要应用还是停留在供应链和ERP领域,作为建筑业生态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劳务,一直是互联网+的空白区域,很少被提及,也难以找到相关的方案和应用案例,原因何在?

建筑劳务之所以长期“排除”在信息化和互联网化之外,有其历史原因和现实困难,导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工具难以融入。长期以来,建筑企业的劳务用工不同于一般企业的员工,一线建筑工人的主力军是“农民工”,流动性强,具有“群族性”特点,一般很少和用工企业签订劳动合同,也没有按规定缴纳社保,更不愿意进行个税申报,工资发放极为不规范,农民工和用人单位之间更像临时性的“合作或承包”关系,而不是“紧密和稳定”的劳资关系。建筑施工企业为了规避用工风险和涉税风险,通常将建筑劳务分包给有资质的建筑劳务公司,一包了之。

图片12.png 

但是,针对关系复杂、问题繁多、风险极高和难以控制的建筑企业劳务,尽管施工总承包企业以劳务分包的方式将业务分包出去了,但在现实中,分包出去的只是“业务”,与建筑施工企业劳务相关的“责任和风险”依然留给了施工总承包企业。原因在于,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建筑劳务公司及农民工三者之间的关系,以及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与风险归属,长期处于模糊不清或者混乱状态。

因此,理顺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建筑劳务公司及农民工三者之间的关系,厘清相关各方的法律责任与风险归属,是前提条件;规范建筑劳务公司的经营管理,有效规避用工风险和涉税风险,是目的所在;借用信息化手段即互联网+,规范和固化管理流程,合规经营和科学管理,是大势所趋。

笔者有幸看到,由中安国信(北京)建设集团自主建设和运营的“中安劳动宝”平台已成功上线,运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AI、区块链等领先的信息技术,实现了数据汇集自动化,运行过程可视化,数据应用多样化,引导传统建筑劳务公司规范经营,降本增效,做大做强,行稳致远。希望“中安劳动宝”引领我国“互联网+建筑劳务”的发展方向,为建筑业态的信息化和数字化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。

互联网+建筑劳务 - 搜狐网

https://m.sohu.com/a/591760095_121433452?_trans_=010004_pcwzy